弥勒好人普松涛!不简单!
向好人学习,与好人同行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认识
(资料图片)
2022年第二批“弥勒好人”普松涛
他默默扎根基层数十载
用优秀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普松涛:半路出家,以一己之力挑起非遗传承重担
2001年6月,普松涛从教师岗位调任弥勒市巡检司镇文广中心主任,这一干就是20多年。
他常年深入彝族村寨,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传承工作分类细化;积极申报刺绣、乐器等民间艺术传承人。
截至目前,巡检司镇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州级2人,市级15人。
彝族阿哲人集聚区高甸村委会被列为首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在普松涛的努力下,历经6年筹建的“彝族阿哲文化高甸传习馆”如期开馆。
在1200多平米的传习馆里,以彝族阿哲人迁徙发展历史的组图、实物、服饰刺绣、影像等版块,全方位展示底蕴深厚的彝族阿哲传统文化。
同时建成的爱佐与爱莎文化广场,也成为了每年举办“彝族阿哲爱佐与爱莎歌舞艺术节”的主要阵地。
2017年6月,彝族阿哲文化高甸传习馆被列为首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
普松涛:奋勇前进,积极回应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渴望
普松涛十分注重群众文化的培训,先后组织彝族阿哲毕摩培训、阿哲女子彝文培训、女子树叶演奏班培训、男子刀叉舞培训、国际音标与通用彝文培训等近千人次。
2020年11月,巡检司镇获评“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目前,巡检司镇有文艺队74支,演员1400多人,涵盖老中青三代。
在抓好文艺队伍建设的同时,普松涛适时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编排或改编了一个个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文艺节目,配上本民族语言进行排练上演,极大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为促进民族文化的普及,普松涛利用农文网培学校设备,深入村寨拍摄录制辖区内的民间音乐,制作成群众乐于接受、便于随时随地用手机播放的mp3格式音乐,为群众提供免费下载服务,每年为群众免费下载音乐不少于2000人次。
免费下载本地民间音乐已成为巡检司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一个特色服务内容。
2012年,巡检司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被文化部授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
普松涛:尽职尽责,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普松涛还抽时间作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并整理成文,《陶瓦彝族阿哲女子祭龙习俗》一文被《彝族文化》发表后,陶瓦彝族阿哲女子祭龙习俗引起各级领导、民俗专家学者的重视。
他协助云南省社科院楚雄分院影视人类学中心共同完成《春的记忆——陶瓦阿哲人祭龙纪实》专题片,该专题片在2010年“全国影视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获评优秀奖。
2009年8月,他协助云南省社科院楚雄分院影视人类学中心共同完成《阿哲人的千年古歌——弥勒县第九届彝族阿哲爱佐与爱莎歌舞艺术节掠影》。
他撰写的《爱佐与爱莎流传地的人文环境》一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4年,由云南省图书馆拍摄的以普松涛为题材的专题纪录片《文化站站长的一天》,作为基层服务案例进入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学习港。
普松涛强化争先意识,不断提升自身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巧借新媒体东风,利用“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播,让其在凝聚民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中迸发出勃勃生机,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
让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留
为普松涛点赞!
总编/杨锐
责编/刘勇
值班编辑/孔德云
编辑排版/杨晨曦
资料/市文明办